人体的腧穴很多,通常情况下,我们把腧穴分成三类:十四经穴、经外奇穴和阿是穴。
十四经穴
十四经穴简称“经穴”是分布在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。共有362个穴位,是腧穴中最主要的部分。
《内经》多处提到“三百六十五穴”之数,但实际其载有穴名者约有160穴;明代《针灸大成》载有359穴,至清代《针灸逢源》,经穴总数才达361个。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——GB/T12346-2006《腧穴名称与部位》将印堂穴奇穴归至督厩,使得经穴总数成为362个。
十四条经脉上的穴位有单穴和双穴之分。经穴有固定的经脉、名称和位置。同一条经脉上的穴位,均有辅疗本经疾病的作用。其中十二正经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一名双穴;而任脉和督脉上的腧穴分布于前后正中线上,一名一穴,为单穴。
经外奇穴
经外奇穴是指这些穴位对某些疾病确有疗效,也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,因未归纳到十四经脉系统的穴位里面,故称为十四经脉以外有奇效的穴位,简称经外奇穴。这些穴位的辅疗范围比较单一、特殊,如头面部的太阳、印堂穴,小腿上辅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阑尾穴等。有的奇穴并不是指一个穴位,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,如十宣、八邪、八风、华佗夹脊等。
阿是穴
阿是穴亦称“压痛穴”。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,又不是奇穴,只是按压痛点取穴。这些穴位既没有固定名称,也没有固定位置,而是随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而定的穴位作为腧穴,称之为“阿是穴”。阿是穴多在病变附近,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。因其没有固定的部位,故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称其为“不定穴”。
阿是穴这一名称源于唐代孙思邈所著的《千金要方》一书,“人有病痛,即令捏其上,若果当其处,不问孔穴,即得便快或痛,即云‘阿是’,灸刺皆验。”所谓“快或痛”即为敏感反应的意思,因此阿是穴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压痛点。当按压某一局部时病人反应敏感,出现疼痛、酸胀,发出“啊”的声音,“啊”处即作为施术的穴位,故称阿是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