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适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
“人与天地相应”(《灵枢邪客》),意思是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,人体自身具有与自然变化规律相适应的能力,如果人能掌握其规律,主动地采取各种
养生措施适应其变化,就能避邪防病,
保健延衰。例如,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》即提出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。这种“顺时摄养”的原则,就是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,从而使人体生理活动与自然界变化的周期同步,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。
而整体观念是指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,在功能上相互协调、互为补充;同时,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,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,即所谓的“天人合一”。
二、重视精神调养
(一)避免不良刺激
避免不良刺激,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:
其一,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。因为,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、良好的社会环境、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等,有利于精神的调养。因而,要积极创建这种环境和氛围,尽量避免来自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、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。
其二,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,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。躯体疾患既可给患者造成痛苦,也会给重病或久病患者造成精神负担,其内源性刺激还可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,加重病情,影响康复,遂致早衰。
(二)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
过激、过久的情志刺激,只有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才可成为致病因素。人的心理调节能力,首先与人的“意志和”密切相关。亦即《灵枢本脏》所说的:“意志和则精神专注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脏不受邪矣。”具体言之,“意志和”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、性别、年龄、经历、文化修养等密切相关,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来转移情绪情感反应,消除其不良刺激,保持良好的心境。
三、房事有节
自古以来,人们皆主张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说明性生活是必需的,是顺应自然的。如果成年之后没有适当的性生活,不但生理上得不到满足,日久易酿成疾病;而且在心理上由于所欲不遂,隐曲难伸,易形成气机瘀滞之证。古代医籍中每有论及寡妇、鳏夫之病者,认为肝失疏泄者居多,其缘故即在于此。
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,因此必须节制。肾中精气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,全身阴阳之根本,过于消耗,必致亏虚,往往导致性机能减退,全身虚弱,甚至早衰,故肾精不可不惜。
四、注意形体锻炼
形体的锻炼,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,使人体筋骨强劲,肌肉发达结实,脏腑功能健旺,增强
体质,还能以“动”济“静”,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,促进人的身心
健康。因而,运动养生是养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。
对于形体的锻炼,一般要求运动量要适度,做到“形劳而不倦”。并且要求循序渐进,持之以恒,方能收到动形以养生的功效。
五、谨和五味
“食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情爽志以资气血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因而,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。
食养,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:
(一)辨饮食之宜忌
《金匮要略》曾经指出:“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,食之有妨,反能为害……若得宜则益体,害则成疾,以此致危。”说明已认识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宜与忌、利与害的辩证关系o因而,辨饮食之宜忌是食养的原则之一。一般说来,体质偏热者,进食宜凉而忌温;体质偏寒者,进食宜温而忌凉;平体之人,宜进平钠饮食而忌偏。
(二)平衡膳食
安身之本必资于食,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。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的饮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,可以推迟衰老的发生,可以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,因而,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、合理、互补,即平钠膳食的原则。例如:《素问藏气法时论篇》记述的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益精气”,这些已经包含着在食养中饮食调配要求营养全面、合理的认识。
六、防止病邪侵害
慎避外邪,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其一是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(《素问上古天真论篇》)其二是要注意“避其毒气”,以防止其致病和“染易”o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。如早在《素问遗篇刺法论篇》中就已有“小金丹……服十粒,无疫干也”的记载。至于近代采用药物预防传染病及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,其内容则更为丰富,。构成防病养生活动中重要的—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