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把握交孕的最佳时机,古代医家作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。如迄今现存最早的马王堆出土的《胎产书》载述了禹与幼频有关交孕的问答,认为“月朔(指月经)已去汁口三日中从之,有子”。后世胎产嗣育诸书多从其说,以月经净后6日内交接为受孕坐胎佳期,认为逾时则不能成胎。直至明代,
张介宾始有质疑,提出“然有十日、半月及二十日之后受胎者,又何为其然也”。因此主张女子“但其情动则气至,气至则阴,阴则吸受,吸受则无不成孕,此自然之正理也”。是说虽然未能准确认识妇女孕育的生理机制,但较经净为受孕佳期的谬说无疑是一大进步,与张介宾同时代的明医袁黄从“天地生物必有氤氲之时,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”的角度,根据《丹经》“一月止有一日,一日止有一时”的说法,认为:“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,必有一日。氤氲之候于一时辰间,气蒸而热,昏而闷,有欲交接而不可忍之状,此的候也。于此时逆而取之则成丹,顺而施之则成胎矣。
“当其欲情浓动之时,子宫内有如莲花蕊者,不拘经净几日,自然挺出阴中,如莲蕊初开。妇人洗下体,以手探之自知也。”(《证治准绳》)这是从女性在排卵高峰日官颈黏液量多变稀,透明而富有弹性,可拉长成丝状等的生理改变,以及性心理变化来把握交孕时机。一般来说,育龄期妇女对官颈黏液质和量的周期性变化是可以感受到的,这种动情时候反应与现代医学“官颈黏液观察法”极为相近。
接下篇文章
房事和谐之最佳“交孕时机”篇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