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刺激经络的方法有很多种,时下艾灸法备受普通百姓的青睐,除了其特殊的疗效之外,还在于它的专业性要求不高,便于家庭操作。裘沛然教授对艾灸法也是情有独钟,在《壶天散墨:裘沛然医论集》中,他这样写道:“我国医学中的灸法,是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。远在春秋战国时代,就有‘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’之说。所谓七年之病,是形容一些疑难顽固的慢性疾患;三年之艾,则表示用艾以陈者效力较好的意思。灸治的适应证很广,如哮喘、虚劳、佝偻、咳嗽、肿胀、痞块、泄泻、痢疾、呃逆、消渴、痫症、头风痛、痹症、癃淋、疝气以及儿科、妇科、外科的某些疾病。”由此可见,裘老对
艾灸疗法的认可,但他同时也提醒大家,艾灸疗法并非拿来就用那般简单,它同样需要一些基本知识。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:
艾灸疗法的补泻原则
与其他疗法一样,艾灸疗法也分为补法与泻法,其总的原则为:刺激性较弱的为补法,刺激性较强的为泻法;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,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。下面,我们对艾条与艾炷两种灸法的补泻进行具体阐述:
(1)艾条灸的补泻
艾条灸的补泻,关键在操作技术上,即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产生相应的补泻效果。如补法: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,每穴每次3~5分钟,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、解除过度抑制、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;泻法:用艾条雀啄灸,每穴每次5~7分钟,雀啄60~100次,并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,可起到镇静、缓解、制止、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。另外,施补法时,艾条宜小而细;泻法时,艾条宜大而粗。
(2)艾炷灸的补泻
与艾条灸不同,艾炷灸补泻法主要与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有关。其补法即点燃艾炷后,不吹艾火,待其徐燃自灭,火力微而温和,且时间宜长,壮数较多,艾炷大,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,谓之真气聚而不散,可使火力徐之缓进,发挥温通经脉,驱散寒邪,扶阳益气,行气活血,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。艾炷灸的泻法即点燃艾炷后,速吹旺其火,火力较猛,快燃快灭,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,宜立即更换艾炷再灸,灸治时间较短,壮数较少,艾炷小,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,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,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,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