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渴望
健康的欲求日益增加,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,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发表了一个报告,报告中明确提出2l世纪的医学将从“疾病医学”向“健康医学”发展,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;重预防、重
保健、治未病,使人们逐步形成维护促进健康,不得病或少得病的意识和观念。说到底就是将医学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。
中医提倡早期治疗,所谓“上工治其萌芽”,就是在病发以前就应注意该病常见的先兆症候(有些情况被认为是现代医学所说的“亚健康”状态),并给予积极诊疗,如脑血管意外,发病前患者常有头昏脑胀,血压偏高,拇指、食指麻木,口、眼部或身体某些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抖动等症状。
治未病的思想发端于我国的《
黄帝内经》,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这一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倡导珍惜生命,注重
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
中医将人分为“未病”、 “欲病”、 “已病”三种状态,将医学的功能分为上、中、下三个层次,即“上医”为维护健康的养生医学,“中医”为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, “下医”为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。中华医学强调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,强调养生防病是医学的主要目的与功能。
“治未病”就是要去除体内的致病因素,这时人的脏腑阴阳盛衰已有偏颇,或已有邪气内存,但尚未导致人体功能活动的失常,此时进行
经络治疗自然易如反掌。
此外,还可以经由针灸、
经穴按摩、熏蒸等疗法综合调理健康状况,然后用饮食调摄,以达到阴阳平衡。
《黄帝内经》的医学养生思想强调预防为主,又特别体现在无病先防和有病早治两个方面。有人评价这种具体的预防学思想是世界医学文献上的最早记载,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永久的生命力。